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百姓生活 > 正文

沈阳文博: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根和魂

发布日期:2022/11/1 17:36:28 浏览:113

来源时间为:2022-10-29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拓展了人们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对于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成为文博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识。而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众多文物及历史建筑,那么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0年起,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启动了“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作,自此,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被不断“激活”。

历史建筑可阅读沈阳文物资源被“激活”

楼体上有牌匾,匾上有二维码,用手机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便可一目了然。让人们随时随地了解历史,润物于无声,就是“沈阳市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的意义。

2020年,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启动“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作,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文物历史建筑信息平台,为103处文物历史建筑加挂简介牌并附二维码(覆盖57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保7处,省保6处,市保44处)。公众通过扫描简介牌上的二维码,便可浏览文物历史建筑的建设年代、建筑风格、历史沿革、相关历史人物、图像等信息。2022年,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继续实施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二期),选择30处文物建筑加挂可阅读二维码,深挖文物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让更多文物历史建筑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用“文物 旅游”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感受沈阳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目前,项目进入可阅读牌制作安装阶段,预计11月10前全部完成。通过数字化的“可阅读工程”,使珍贵而雄厚的沈阳历史文化“家底”,更加生动立体、活灵活现,从而让人们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历史文物被修缮

沈阳重点文物“不落单”

要知道,文物是有生命的,经过千百年光阴的蹉跎,它们是否还健康?这就需要“体检”,并做好“体检表”。针对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沈阳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实施了满铁奉天公所旧址、大亨铁工厂办公楼旧址、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法库吉祥寺等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二期、张学良旧居三进四合院西厢房、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礼堂和基础二楼、北大营营房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完成修缮工程。张学良旧居红楼群、同泽中学男校、南满医学堂旧址校部和基础一楼等文物修缮工程正在开展。这些文物修缮工程,使经过历史洗礼的文物重新焕发了青春。

除了“体检”,对文物的“实时监控”也是必要的。例如,于洪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就在马三家街道永安村的永安桥四周安装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还请了专人看管。事实上,在沈阳很多文物都有这样的“待遇”。沈阳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包括让文物有保护范围、有标识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保护单位(看护员),这使重点文物“不落单”,得到有效保护。

慢工出细活沈阳考古人收获“至高荣誉”

考古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而沈阳考古人则用忠诚与汗水收获了这份“至高荣誉”——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名单出炉,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榜,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成为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博单位。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1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奖项。

过去一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铁六号线中街站出入口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在清表过程中,发现了清代方城福胜门瓮城遗址的东瓮门、瓮城墙体、北城墙,在德盛门瓮城遗址发现了瓮城西北部墙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廓清了这两座瓮城的布局、结构及在现代城市中的准确位置。这一考古新发现对将沈阳打造成为“中华文化地标”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勘探前置只是沈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工作之一。近年来,沈阳通过一系列扎实、系统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保护了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深入挖掘沈阳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优秀的沈阳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提升了沈阳人的文化自信,更丰富了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怀烨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