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8-29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具体要求,建机制、抓队伍、优载体、强保障,细化工作任务、具化落实举措、优化实践路径,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强村富民之路。
一、背景
沈北新区地处辽宁省沈阳市北部,区域面积819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71个城市社区、142个行政村(其中83个具备发展条件村、59个为拆迁村),耕地面积62.5万亩,农业人口18.9万人,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城市近郊区。多年来,域内83个具备发展条件村可开发利用资源有限,对产业的规划不尽合理,加之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技术等乡村人才严重匮乏,导致现有项目发展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村集体经济收入依然以土地发包、出租等为主,经营性收入较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机制,实施“聚力工程”
坚持“一盘棋”谋划,编制全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长期规划“谋篇布局”,制定年度计划“落子实施”,按照空壳村“清零”、纯收入“倍增”、百万元村“突破”的思路,逐村攻坚、逐年提效。2021年我们历史性地实现了所有“空壳村”清零,2022年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2023年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百万元村”也从“0”到了4个。坚持“一把手”带头,区委书记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带头包保重点村难点村,带动23名区级领导“包街联村”、81名街道干部“包村联户”,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区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全区上下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一条链”明责,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年度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将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区委督查督办事项,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把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二)建强队伍,实施“活力工程”
选优配强街道班子,精心挑选一批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干部进入街道班子,街道班子成员中,熟悉“三农”工作的占到70以上,街道党建办公室主任面向全区择优选拔,兼任党工委委员,由区委组织部提级管理。外引内育“治村能人”,制定“外引”能人“进两委、给宅基地”,“内育”能人“进国企、给待遇”等16项激励举措,创建“能人工作室”,引育经营类、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等各类“能人”,实现“村村有能人、个个有作用”。用好管好驻村干部。扎实开展“我的项目我的村”活动,以街道为单位组建“第一书记联盟”7个,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协同,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压实派出单位捆绑帮扶责任,将派驻干部个人特长和派出单位优势资源转化为助农兴农效能。
(三)改革创新,实施“动力工程”
聚焦“三资”盘活抓改革,区、街、村三级党组织深入推进“三块地”改革,通过耕地集中连片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方式,发展“稻梦小镇”等产业项目20余个,带动社会投资近3亿元。通过党组织动员、村“两委”逐户走访等方式破解了土地确权难题,收回土地2.1万亩,村集体收入年均增收900余万元。聚焦项目发展求创新。指导52个村与14家企业组建12个产业联合党委,成立22个强村公司,整合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和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围绕休闲文旅、特色种植养殖等方面,推动黄家辽河湿地振兴带、马刚“千亩蒿柳养蚕基地”、兴隆台“万亩方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带动村民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总量增速37.6%,2024年力争村集体收入总量再增长20。聚焦农民增收求突破。建立《全区可利用庭院园田地台账》,联系特色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开展朝天椒、独头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订单式”发展庭院经济。依托综合网格,组建437个“党群共富责任区”,推选1435名党员中心户和“致富能手”,带动村民开展物业管理、农机服务、手工制作等生产经营,增收2000余万元,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排名第一。
(四)要素保障,实施“助力工程”
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制定《沈北新区村级创办实体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强化集体项目土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规则和不占用保护区的前提下,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协调自然资源部门,统筹安排具体建设项目,优先依法组织实施供地,高效开展审查报批工作,最大程度压缩审批周期。强化资金支持和金融普惠,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全面落实农村普惠金融,不断健全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累计争取村集体项目扶持资金、“一村一品”奖补资金超过3000万元,办理农机具、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累计3.8亿元,发放购置农机等补贴补助11685万元,惠及农户4.13万户,人民群众致富信心、决心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三、工作成效
(一)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不断深化《农村党建强基固本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工作“五个基本工程”,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整顿提升改造完成1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调整村“两委”干部12人、评选年度担当作为“好支书”20人,打造了5个市级领航示范村、10个区级领航示范村,12个村党支部获评省、市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推动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全面铺开,2021年以大洋河、财落一、马刚等11个村为试点,依托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党组织领办发展文旅研学、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等项目,其中大洋河、盘古台村投资建厂开展村企合作,财落一村依托老市委(北部)旧址打造“红色研学”,马刚、马庄子村种植刺嫩芽发展林下经济,后屯、下寺开展的“樱桃采摘”和“蔬菜育苗”,拥屯村的“蒿柳养蚕”、拉塔湖村的“鲜食玉米”、大孤柳村“三坊一厂”等项目已初具规模。“领办经验”全域推广,83个具备发展条件村现已全部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其中18个村创新做法、因地制宜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领导力明显增强。产业联合党委初具规模,编制《红色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深挖老市委(北部)旧址等7个红色研学基地,开发8条精品文旅路线,12个村党组织联合盛京文旅集团党委,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红色文旅产业运营,实现“国企运营、村企共富”,45个村党组织联建7个“致富共同体”,发展休闲采摘、民宿旅游等项目,实现“抱团发展”。“党建促振兴、村企共发展”活动常态化开展,通过项目共建、资产参股、消费增收等方式推动29个村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清水台街道前屯村利用集体坑塘和100万元上级扶持资金与企业合作,撬动社会资本400万元,发展休闲垂钓项目,黄家街道大丁村利用村集体林地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丁丁营地”项目。通过“村集体 企业 农户”等模式有效整合利用村集体的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最终实现“村企共赢”。
(二)土地资源利用更加有效
在宅基地方面,以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建设为契机,区、街、村三级党组织深入推进宅基地改革工作,发展民宿、文旅项目,建成11个功能模块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先后制定宅基地改革制度30项,累计盘活利用宅基地300余宗,落地民宿文旅项目16个,吸引社会投资近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农用地方面,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资产量化、股权设置、成立组织等程序因地制宜开展农用地改革,采取党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村书记包保的方式,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对2.2万亩差额面积采取其他方式发包,全区83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700余万元。在园田地方面,创新推广“村集体返租倒包村民闲置或低效园田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验做法,通过做群众工作,57个村集体盘活村民闲置或低效园田地698亩,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发展庭院经济,有力推动了“三美”建设,带动村集体增收130余万元。
(三)乡村人才队伍更具活力
7个主要涉农街道党政正职都具有两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班子成员中农业类专业干部占一半以上。能人治村初见成效,建成能人工作室83个,大孤柳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忠、大丁村党支部书记张福铎等57名“治村能人”成为全区引领带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培育“土专家”、“田秀才”200余人,15名“致富能手”获评省、市新型职业农民,评聘职业经理人23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四)政策保障更加系统完善
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出台30余个制度文件,进一步规范管理、推动发展。制定《沈北新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为收回村集体超长期、超低价出资的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支持;制定《沈北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管、资金分配制度,做到工作严谨有序、有章可循;制定《沈北新区关于规范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指导意见》,指导村集体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宅基地流转过程中村集体审核把关制度;制定《沈北新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扶持若干举措》,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项目资金扶持、国有资产扶持、工程项目扶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支持庭院经济发展、支持电商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落实经营奖励、提供司法保障、金融助力发展等。
四、经验探讨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优势,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在新时代强村富民之路上交出新答卷。
(一)走好强村富民之路要建强战斗堡垒
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强化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村党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要选配品德良好、办事公正、“双带”能力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加强村“两委”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适时组织村“两委”班子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阔经济发展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完善干事创业容错机制,打消村干部求稳怕错、畏难不前的思想顾虑,鼓励他们带头创办、领办合作社、村办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通过建立产业联合党委、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等方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致富。
(二)走好强村富民之路要丰富路径举措
优化经营主体,推动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推行“集体+农户”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浪潮中,探索新型主体与农户建立保土地租金、保农户就近务工等机制,切实解决土地保值增值、家门口就业等实际问题,有效促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以建立产业联合党委、联建“致富共同体”等方式,推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推动资源盘活、土地流转、兴办实体、产业发展,特别是进行货币化安置的村也可以整合补偿资金联合发展,实现强村富民。
(三)走好强村富民之路要强化人才支撑
注重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实施农村致富人才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技术技能和服务管理人员,健全培育、扶持、激励机制,壮大乡村企业家、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队伍。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结合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