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资讯杂谈 > 正文

奉海铁路的发起站就是沈阳东站

发布日期:2015/10/20 23:16:39 浏览:653

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攫取俄国在沈阳的利益,接管了东清铁道(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南部支线,并将这段铁路改名为南满支线。同时还修建了“辰野式”风格的奉天驿及周边建筑群,而且南满铁道附属地的范围相较于俄国铁道用地也开始扩大,这都证明了日本当时在沈阳的势力逐渐壮大。当时作为本土势力的奉系军阀,除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与日本势力有所对峙外,在文化范围内的建筑领域却有互相渗透的迹象。

如今的沈阳东站,就是这种迹象的最好例证。

站房最初只有木板房和青砖瓦屋面平房

1922年6月,张作霖宣布东北三省自治后,管辖区域并没有自己控制的铁路。所以一切运输都要经过日、俄两国管理的南满和东省两条铁路,张作霖于是决心修建连接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省会的铁路,以摆脱被日俄两国钳制的局面。修成后的奉海铁路全线长253.3公里,它是奉系军阀着手投资的第一条自主铁路干线,也是东北第一条真正由中国人修建的铁路干线。而奉海铁路的发起站就是如今的沈阳东站。

沈阳东站原名为奉海站。沈阳东站的郑书记说,这座建筑看起来就像日式建筑,至于建造者是谁,如今却不得而知。从事沈阳地域性建筑研究的陈伯超教授也提醒说:“有人说其设计师是杨廷宝,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根据目前调查结果显示并不是他,但是何人设计还不知道。”虽然沈阳东站的设计者至今仍是谜团,却不妨碍这座建筑证明着当年的历史。陈伯超介绍这座建筑时说:“该建筑建于1928年张作霖时期,最初的站房由一座木板房的候车室和一座9开间的青砖瓦屋面平房组成,十分简陋,位置在今站房的东侧178米处。1930年开始设计本站舍,1931年开工,1932年竣工。奉海铁路建设初期,起点站称为奉天站,俗称奉海站;1929年初随张学良改奉天市为沈阳市,此站名改为沈海站,1929年10月改为沈阳站;1945年后改称沈阳东站。”

东站的风格是欧洲古典主义折中风格

研究建筑史的吕海平教授介绍这座建筑时说:“沈阳东站是张作霖自主开发铁路和城市新区的中心,模仿奉天驿和城市道路的关系:放射形大道 方格网道路,走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的模式。东站是奉海工业区的中心和原点,以它为中心放射出三条马路,并在与中央大马路交汇处做椭圆形城市广场,立张作霖雕像,模仿中山广场的做法。后来因为张作霖被炸死和‘九一八’事变,该城区没有按照规划实施。”

奉海铁路的建成在当时极具轰动性,张作霖作为东北三省的最高长官,对于奉海站的建筑形式十分重视。张作霖喜欢日本人学习欧洲建筑风格后形成的日式建筑风格,这就是奉海站的建筑风格的由来,吕海平称这座建筑的风格是欧洲古典主义折中风格。

吕海平评价奉海铁路时说:“自营铁路是奉系政府对抗日本经济和领土侵略的一个重要的自救和发展的道路,东站是这个史实的有力证据,虽然城区没有建成,但是从规划图上可以看出奉系政府自强发展的努力。奉系军阀在东北与日本侵略者的对峙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其侵入全中国的时间。”

“九一八”事变后的奉海站落入日本人手中,奉海站被更名为“沈阳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被正式更名为沈阳东站。吕海平在总结奉海铁路建成时说:“铁路对中国人是新鲜事物,奉系军阀对铁路及其运营所涉及的站房、附属建筑、铁路技术等的掌握,表明中国人在那个时间段进入现代化,这也是国人在全国大规模使用铁路的开始。东北实际上在近代是最早现代化的地区,并且这个现代化不仅仅是外国人带来的,奉系政府自身也在力求现代化。”

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时很先进

如今的沈阳东站,坐落在大东区东北大马路南侧的东站街。沈阳东站的前方停靠着数十辆公交车,而周边的平房废弃已久,被白雪堆压,更为荒凉。

吕海平对沈阳东站的建筑特点进行描述时说:“沈阳东站是奉系军阀和设计师模仿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实例,建筑对称布局,采用巨柱式、方形穹隆、古典线脚、半圆形券窗等形式要素。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是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尔在1849年发明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工程实践中广泛使用)结构,体现了当时建筑设计从形式到结构的先进性。重要的、官方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破败的平房衬托下,沈阳东站显得挺拔而光洁。它和奉天驿一样,也是经典的三段式构图形式。横向三段分别为底座、建筑主体、女儿墙(指建筑物屋顶四周围起的矮墙,除了起安全防护的作用,还能防止屋顶雨水漫流)和穹顶。底座部分比较朴素,能看出的是建筑设计者在建筑的主体部分花了很多心思,建筑立面做了白色水泥凹缝以形成横向线条,同时还辅以开窗形式,让建筑立面细节变得丰富。

东站楼第一层使用的都是拱券形窗,第二层采用的都是方形窗,这是典型的日式构件元素。而大门廊则采用了通高型窗户。看着二楼上的镂空栏杆,形式典雅美观,使建筑顶端看起来轻快自然。纵向是以突起部分作为建筑立面的中心,东西向延展各为一段,看似对称,其实有局部构件组合上的差异。楼顶采用了墨绿色的小穹顶,让人很容易想起沈阳站建筑的绿色穹顶形式。穹顶上面设置了一座采光方亭,作为整个建筑的视觉顶端,方圆结合体现出一种几何图形的均衡美感。

而沈阳东站的南侧,主体楼纵向是五段式展开,两边及中间这三段退后,虚实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建筑外貌,同时注意建筑横向联系,在中间处设计了柱廊增加左右联系,又强调了建筑的入口。整体设计简洁,在以方窗为主的设计中,又融入了绿色的圆形拱窗。建筑整体看起来即使稍有不对称,但还是很美观,有很强的纪念性。

陈伯超提供了沈阳东站一些较为详细的数据,他介绍说:“奉海铁路局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主体2层、中间穹顶3层,建筑总高22.5米。中央为候车大厅,300平方米。两侧为办公区,层高不等,但总高相同。一层东侧3.9米,西侧3米,二层东侧层高3.9米,西侧有大活动室,层高4.8米。中央穹顶结构,两侧平顶,西侧屋顶上有采光窗。中央穹顶置于大的采光亭上,略显高耸。建筑采用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材料。可形成大空间,开窗自由,采光条件好。墙体厚重,保温性能好。中央穹顶结构,为木梁桁架支撑。”

地砖与大帅府地砖一样,当时一美元一块

在候车大厅里,只会偶尔看到两三个人来买火车票,和沈阳南站北站人流拥挤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沈阳东站的郑书记说:“目前沈阳东站只是货运站,只售票但不负责客运,毕竟这附近的人在这里买火车票很方便。明年的沈阳东站将会成为客运和货运同时进行的火车站。”

东站大厅上方的梁板之间有缝隙,后来郑书记才解释说:“这都是后修建的,因为现在二楼有很多办公室。以前上面是游廊式的。”而东侧一间比较大的办公室里,一位工作人员李女士在此处工作已有20年左右。她说:“我以前常和东站里面的老员工交流,他们说就这间屋子是以前张作霖休息的贵宾室。地上的地砖和大帅府的地砖花纹都是一样的,据说当时这种地砖一美元一块。”这座贵宾室大概有70平方米,这种地砖大概有两千多块。而这间贵宾室还在门口设置有深嵌在墙壁上的储物柜,只是目前柜门已锁。

东站二楼道路曲折,有些室内因荒废而破损严重。郑书记说:“要我说这文物建筑的保护,还是得有人生活工作,才能保存下来。”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