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下设单位 > 正文

集智聚力打造优质科创空间布局

发布日期:2022/6/30 8:59:07 浏览:161

来源时间为:2022-06-01

5月31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自然资源局、市科技局、浑南区、铁西区、沈北新区就《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作新闻发布。

市自然资源局》在四大体系发力

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赵英魁介绍,《规划》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系统分析沈阳市科创资源现状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等有关情况,在规划理念、规划策略、空间结构、规划管控等四个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整体方案。

一是围绕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秉持五个规划理念,即发展战略方面实现由单一产品制造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发展路径方面实现由要素驱动向数字驱动转变;发展动力方面实现由财富驱动向人才驱动转变;发展空间方面实现由功能分区向产城融合转变,同时牢固树立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和人才成长型城市的理念,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二是聚焦创新资源、创新功能、创新环境和创新空间等要素,实施统筹全域、完善功能、营造环境、错位发展等四个规划策略。

三是构建主次分明的创新空间体系,规划“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创新空间结构。浑南科技城主要任务是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创新平台;引进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等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坚持产业社区化、城市生态化、生活人文化、功能国际化,营造吸引人、留住人、培育人的创新空间环境。沈北科教融合园以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为引领,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使命,以创新创业为主题,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科创特区。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大学城”和“职教城”两大资源优势,布局共享孵化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围绕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及中国电科第四十七研究所等高校院所,打造以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基地。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承载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科创组团作为产业功能区的科创中心,集聚某个或某几个科研领域的科技要素,以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带动产业功能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目前,按照“科研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原则共划定了37个科创组团。

四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落实规划管控要求。赵英魁称,本轮规划以多层次空间体系、多样化空间形态承载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五型经济”发展,助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市科技局》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志勇介绍,市科技局编制了《沈阳市“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建设方案》,并加快推进落地,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做强“一城一园”。浑南科技城和沈北科教融合园是全市科创空间建设的重要依托,是举全市之力推动建设的“头号工程”,目的是塑造沈阳创新发展的“南北两极”。浑南科技城以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为目标,布局建设多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研发平台、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等重大项目落地。沈北科教融合园坚持打造成果转化集中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产业人才培育地、新兴产业策源地,全面构建校地合作科技创新生态。

二是推进晋位升级,强化“三区支撑”。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全市科创空间建设的主阵地和战略支撑,沈阳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惠企直达,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发展壮大。沈阳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定位,积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高新区核心区和皇姑区、大东区、和平区“一区三园”改革,加快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和中科先进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沈阳经开区坚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以“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建设为契机,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沈阳·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沈阳辉山经开区坚持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现代种业为主导产业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一区六基地四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数字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

三是推进分类统筹,培育“最大增量”。市科技局按照资源集聚程度和产业发展成熟度,个性化的制定发展路径和模式,着力搭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众创空间、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创组团内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承接转化能力。

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保障”,持续落实《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兴沈英才计划”,从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各区、县(市)分别制定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区级科技创新政策,形成了优势互补、差异化支持的市区两级政策体系,让更多创新主体享受政策红利。

浑南区》浑南科技城建设有序推进

浑南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牛群介绍,在全市科创空间布局规划中,浑南区承担了“一城一区六组团”的建设任务。在浑南科技城建设上,浑南区按照“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构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五大主导产业,围绕源头性技术供给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服务,强化配套保障,集聚创新资源,全力以赴将科技城建设成为一座环境生态、交通便捷、服务高效、城市智能、人才友好的新一代科技城区。

规划设计上,浑南科技城形成了北至全运路、南至沈丹铁路和四环路、西至京哈高铁、东至祝科街,呈“十字型”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方案。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廊、双城”,一轴即南连机场、北接浑河的浑南中轴;一廊即沿创新路东西向统筹科创要素和功能区的科创走廊;双城即西侧的都市创新城区和东侧的生态创新城区。

目前,浑南科技城正重点推进市政、生态、公共服务、科技服务和智慧城市等五大类基础设施工程,“一横三纵一环”道路和排水网络、综合管廊等14个建设项目已进场施工。已有135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签约、57个实现落地;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中国航发燃气轮机产业基地等15个重点项目率先开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等辽宁实验室核心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研发平台、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41个重大项目陆续完成布局。

铁西区》“五个坚持”构筑科创力量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武卫平介绍,铁西区(经开区、中德园)布局了科技机构、科研设施及科技型企业相对集中、专业性较强的9个科创组团。

坚持核心板块与创新组团统筹推进。强力推进核心板块与科创空间协同优化、交互支撑、协调对接,全区5大核心板块与9个科创组团相邻布局或部分重合布局,坚持以高水平核心板块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城市服务、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四个品质”。

坚持协同头部企业多链融合推进。铁西区将科创组团覆盖众多头部企业,以头部企业配套产业园建设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科技价值发现和产业形成推广能力,强力推进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多链融合发展。

坚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推进。持续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吸引力、创造力和辐射力,带动整个科创组团创新体系建设,科创组团重点覆盖并链接铁西区“3 1 8”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载体建设。

坚持以“五型经济”为战略方向。着力培育“五型经济”更多利益契合点和经济增长点,发挥科创组团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和新产业孵化区。

坚持中关村创新突破作用。目前,全区规划了两个中关村主题科创组团,并将中关村的创新服务延伸至其他7个科创组团,努力培植中关村“科技企业森林”,打造京沈合作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沈北新区》创建国家青年发展型城区试点

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务副主任,沈北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大威介绍,沈北新区是沈阳大学城、职教城所在地,拥有大中专院校28所,在校师生近20万人。打造对青年更友好、更利于青年快速成长的科创空间,是沈北新区在科创空间布局上的目标。

沈北新区以科学规划为引导,制定了《沈北科教融合园总体概念规划》,初步确立“一带、两城、三区”的发展格局,即打造蒲河水系生态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城和产教融合示范城,建设智能数字区、智造转化区、智创活力区。重点突出“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青年发展型城区试点,吸引广大青年在沈北新区创新创业。

沈北新区突出载体建设,立足“大学城”青年集聚优势,紧紧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科创特区”,实现“事业留青年”“环境留青年”和“生态留青年”。在“事业留青年”方面,沈北新区改造新建15.6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产需精准对接;启动科教融合园核心区域5平方公里数字小镇建设;建设约6平方公里沈飞航空产业园,航空产业创新港率先启动;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沈北新区科技创新中心等多个新兴产业载体。

另外,沈北新区强化政策配套,近期将重磅推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增强版)》和《沈北汇·英才计划》等政策,陆续推出2亿元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青苗大学生专项奖学金。通过出台系列优化青年发展的普惠政策和改革举措,不断丰富青年人才就业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本组稿件由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采写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