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企业单位 > 正文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辽宁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

发布日期:2023/8/8 11:02:56 浏览:88

国平均水平,推动基础通用和产业技术标准升级,加强数字化融合技术标准研究,重点研发攻关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推动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实施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升级工程,积极推动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级标准验证点建设。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引导省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推动省、市、县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二)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全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设置和授权,规范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标准,促进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壮大,打造国内一流、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产业影响力大的辽宁计量测试服务品牌。持续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建立健全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机制。深化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对标达标行动。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和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全面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加大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动态监管。探索开展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评估,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机构科研实力、管理效能。

(二十三)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数字辽宁、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加快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实验室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加强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要素统筹建设与协同服务。积极培育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推动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建设,持续为区域、产业、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应对。

专栏6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发挥标准对法规、政策的补充作用,制定配套标准,推动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措施中引用成熟标准。深化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健全首席标准官制度。建立完善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鼓励开展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第三方评估。落实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监督检查,加强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效能。完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制度,在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国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加强计量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推动工业制造领域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扩大认证体系覆盖面。推动开展智能家电、机器人等高端品质认证,拓宽健康、教育、金融等领域服务认证。落实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准体系。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或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满足“同线同标同质”要求,对标先进标准迈向高质量发展。

——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强化实验室能力验证,探索样品检测与专家现场目击技术核查相结合新模式。探索建立综合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加强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其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科研项目立项以及资金支持。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有机融合质量基础设施各类资源,促进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体化合格评定解决方案。到2025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围绕产业集聚区或重点园区建设服务站点取得重要进展,全省服务站点达到70个以上。

十、构建现代高效质量治理体系

(二十四)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加快推进辽宁省公平竞争条例、辽宁省食品安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执法联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遏制“劣币驱逐良币”情况发生。开展消费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建立常态化质量普法宣传工作机制,开展日常和专项法治宣传,普及质量法律知识。

(二十五)健全质量政策制度。推动形成以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型产业统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评价体系,按年度编制辽宁省质量状况白皮书。完善政府质量激励政策,健全多层次质量激励机制,开展省长质量奖评选表彰。推动质量分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研制,探索实施产品和服务分级。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广泛开展公开承诺制,深入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严格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把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关,依法限制严重质量违法失信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加大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力度,鼓励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企业质量投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构建质量增信融资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指标评价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到2025年,建设卓越质量管理推广基地30个。

(二十六)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 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产品质量抽查制度,强化监督抽查过程管理。实施产品质量问题“清零行动”,对监督抽查合格率不高、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产品实施重点监管。推进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探索建立质量追溯机制,推动企业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探索实施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敏捷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手段。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二十七)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诊断、质量比对、质量提升行动,健全企业质量责任体系,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发挥工会和团组织作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改进提升等活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自律作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创造的“辽宁号”质量文化精品。以“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人关心、参与、推动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

专栏7质量安全监管创新升级工程

——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逐年发布辽宁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推广抽检分离制度,全面实施生产和流通领域监督抽查互校验机制,开展承检机构飞行检查评价,建立承检机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监督抽查闭环管理,综合运用约谈、质量分析会、现场检查等措施,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

——创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具。探索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拓展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一张网”,开展分类分级分色监管。推动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联动机制,推动实现质量违法线索互通、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统筹共享使用质量监管资源。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健全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快速处置和信息通报的监管体系。探索依托技术机构建立风险监测站,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风险防控为基础,加快构建质量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十一、组织保障

(二十八)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质量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有序推进质量强省战略实施。

(二十九)狠抓贯彻落实。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本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充分发挥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加强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弘扬实干精神、创新工作方式。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开展考核评估。落实中央质量督察工作要求,深化质量工作实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全省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本纲要实施评估机制,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上一页  [1] [2] [3]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