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下设单位 > 正文

【沈阳日报】东北大学王世权张伯瑞:关于沈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发布日期:2020/6/21 23:13:32 浏览:210

来源时间为:2020-06-05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间、国家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受制于种种,沈阳经济上尚处于人才竞争劣势行列。沈阳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于能否做大做强科技人才终端。对此,沈阳近年来陆续推出“人才新政”,政策体系建设逐步优化,但我们在肯定人才工作成效的同时,更要思考当前科技人才集聚短板所在,据此精准施策,创建能够汇集“天下科技英才”体制机制。

沈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短板

资金短板。囿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沈阳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远不及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甚至达不到副省级城市的平均水平。当前较高额度的人才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帽子”奖励、人才引进,相比之下,对于本土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不大。且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单一,目前科技人才科研资金来源于企业的科研资金相对较少。人才资金呈现出总量不足、配备不优、方式不多的现状,一定程度阻碍了科技人才的集聚。

储量短板。沈阳“人才底子”单薄,2014年至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持续走低,近期虽有所回升,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谈各城市人才发展、培养效果的差异,纵使在人才成长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沈阳基础研发人员和青年人才相对不足,科技人才这一“关键群体”的增量不大、育才效率不高。

环境短板。首先是双创环境搭建有待改善,开拓性项目容错氛围尚未形成。相较其他副省级城市,对于众创空间、科技平台、科创服务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到位,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局面尚未形成;其次是人才支持环境有待提升,科技人才对于工资待遇、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等问题还存在较为普遍的改进期待,对于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亲属安置等人才服务环节则希望进一步落实。在人才政策体系完备之后还应关注的是,如何将“顶层设计”的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聚留人才的“落地机制”。

思维短板。长期以来,人才地域意识占主导地位,再加上人才工作也多以各层次人才规模为考核标准,致使城市人才队伍以“引才数量”论优劣,人才竞争以“比价拼高”论成败,尤其对于“项目导向”的科技人才,缺乏允许其“外出闯荡”和“感受前沿”的包容思维。当前沈阳招才引智主要通过政府宣传、单位引进、内部培养等方式,对于猎头公司聘请、中介机构介绍等途径利用还不够充分,不拘形式、尊重市场的“市场化”引才思维有待进一步加深。

加强沈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育才为先。科技人才的充盈是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目前沈阳人才的主要来源为本地高校的持续培养与供应,因此增加存量的第一步是培育人才。开发、盘活基数庞大的基础人才资源,通过“够得着”的政策激励基础人才,为城市发展持续培养出智慧与创造力,应成为人才工作的先导。

引才为辅。在推动创新沈阳建设过程中,多样化、国际化科技人才的引入将为沈阳注入新鲜血液,与沈阳本地培养的科技人才相辅相成,并逐渐形成“鲇鱼效应”,促进良性竞争与相互激励,将更有效地推动沈阳全方位振兴。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建设,外部引才同样至关重要。

留才为重。落实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引进人才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在各地人才政策“同质化”现象显著的形势下,在一线城市“马太效应”与“虹吸效应”的压力下,能否利用现有产业优势、特色优势、比较优势减少人才外流,将是决定城市人才队伍长期稳定的关键。

用才为本。引留科技人才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汇聚,相比于数量的多少,价值的创造对于城市发展更为重要,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因此为人才提供完备的科研平台与环境,使其能够“人尽其用”将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加快沈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选择

正视资金不足。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R&D经费投入比例,保障人才资金在财政收入中占比,并积极鼓励、引导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投入,形成人才资金多渠道来源。对于资金配置,既要关注针对重大项目、顶尖团队的资助上限,形成对于顶尖高端人才的“资金引力”,又要惠及针对一般项目、青年人才的资金下限,保障广大科技人才的“基础条件”,做到“两手抓,两兼顾”。还要丰富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项目贷款免息等完善对科技人才的“资金保障”,实现“全方位”人才投入。

聚焦培育机制。要给予后备人才更多支持,重点培育本地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和潜力人才,以此缓解顶尖人才“竞拍式”抢才压力,使生于此、长于此、成于此的本地人才成为今后沈阳科技人才队伍最稳固的中流砥柱。同时,要重视培育科技领军型人才,科技 作为创新发展的头部力量、集成科技资源的骨干力量,对整个人才梯队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要巩固聚留现有人才,通过精准资金激励、保障软性福利激励、推行职位与职称激励、完善荣誉表彰激励为现有人才营造健全的激励体制,为沈阳现存的人才提供发展条件,摒弃“重引轻留”“为了引进而引进”的错误观念。

做优人才环境。注重城市双创氛围的营造,加大对于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联盟等双创平台的建设力度。促进产学联动,使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能够“有效落地”。继续推动落实子女安置、卫生医疗、交通出行等生活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规范人才评价体系、允许破格晋升为人才创造成长空间。多项并举,打造面面俱到、高效科学的人才支持体系,建设具有“沈阳特色”的环境引力,将人才工作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项目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人才环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创新沈阳建设。

重塑人才思维。伴随着人才流动的多向性,国家、区域间越来越强调人才流动带来的利益共享机制。也正因如此,面对科技人才获取、使用及占有方式的改变,经济引力有限的沈阳有必要树立“人才共享”思维,包容人才合理流动,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合作、专家挂职等方式共享人才效能,使得“身在他乡”的科技人才有机会为城市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要树立“市场化”人才思维,加大对人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的奖励力度,提高“市场化”,实现聚留人才的“多渠道”,进一步激活人才市场活力。(作者单位为东北大学)

新闻来源《沈阳日报》2020年6月4日

最新下设单位
  • 沈阳公安“百日行动”为平安“加码”04-30

    来源时间为:2024-04-26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韩宇“多亏咱社区民警,多次上门调解,化解了我和邻居的矛盾,也解了我的堵心事。”近日,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铁西分局……

  • 点亮青春匠心梦04-30

    为弘扬工匠精神,引领青年热爱技能、投身技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4月17日,全国青联副主席、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钳工方文……

  • 中国医科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简介中国医科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简介04-29

    孙思卿,男,汉族,来自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第21届支教团团长。研究生推免期间将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泌尿外科专业学习,服务地为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本科……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