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百姓生活 > 正文

老盛京丨追忆沈阳北站“国民市场”

发布日期:2022/3/8 19:37:29 浏览:196

来源时间为:2022-02-23

新中国成立初期,今沈阳新北站广场西侧的邮电大厦脚下有一条窄窄的小巷,小巷的全称叫作“沈阳市北市区西四街国民市场”。早年此处一片荒凉,城市拓展到此,由东向西修了四条街,按照顺序,称作西一街、西二街、西三街、西四街,几经沧桑,西一、西二、西三都不存在了,只剩下最后一条西四街,那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马路,马路两侧有几条小巷,国民市场就是其一。这条小巷从东向西,长有600米,宽有5米,连石路都没有,只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飞尘,雨天泥泞,却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据今年(2022年)88岁的冯永谦先生回忆,国民市场存在近百年,卖什么的都有,他父亲冯德明曾花三斤小米在国民市场买了一个清代的铁梨木柜子,对开门,下边有抽屉,长1.8米,宽60公分,高30公分,放到今天,保守说也值二三十万元人民币了。

沈阳北站格林酒店与美豪丽致酒店区域为当年的“国民市场”

国民市场里的小饭店与大杂院

在辽沈曲艺名家、今年(2022年)80岁的郝赫先生的记忆里,他曾居住的国民市场给他留下来深刻的印象。那条小巷的南北两侧布满了商家,说是商家,其实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门脸,略强于摆地摊而已,药铺、帽子铺、棺材铺、钉子铺、咸菜铺、水果铺、煎饼铺、小人书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可谓鳞次栉比。

郝赫先生

小巷东头路北第一家是个煎饼铺,掌柜的姓张。张掌柜家摊煎饼,配上小咸菜,做素烩汤、甩袖汤,由于物美价廉,又临着巷口,生意不错。

小巷深处有家小饭店,饭馆门框上有副对联,上联是:芝麻大烧饼;下联是:全羊下水汤。所谓“全羊下水”是指羊的心、肝、肺、胃、肠等,也就是羊的全部内脏。郝赫那时年纪小,以为“全羊下水”是活羊自己走下开水锅,所以常在那家饭店门前观望,想看看那只“全羊”是如何“下水”的?当然总也没看到。小饭馆掌柜姓宋,郝赫当面问过他:“全羊啥时候下水?”宋大爷逗他说:“半夜牵着全羊下水,早晨做全羊下水汤。”

国民市场里住的都是小门小户,一家一个单元,只有一个大院,住着20多户人家。日伪时期,这个大院曾是日本人的军用仓库,仓库主任是个日本中尉,名叫船上星一,人们简称他“船上”,这个仓库当时就叫“船上大院”。日本投降后,“船上大院”清空,随后被20多户无家可归的穷人占领。有的老人见过船上,说这个日本鬼子极坏,常让他的狼狗咬中国人,大家对他痛恨不已。

1988年,郝赫在创作长篇评书《翡翠园谍影》时,给日本宪兵司令起名就叫“船上星一”,多少有点那个日本仓库主任的影子。

国民市场的福海茶社和小电影院

国民市场里的福海茶社,是郝赫的家族生意,有200多个座席。沈阳刚解放时,一度停办的福海茶社重新开业,郝赫的四姑郝艳芳、前辈艺人程福浓在此说书,由于二人都是一等名角,上座率很好,几乎天天客满。

网络写意图

到了1950年,茶社业务开始走下坡路,当时的大背景是:历经十多年战争,城市人口锐减。沈阳是大工业城市,厂矿极缺劳动力。为让厂矿尽快恢复生产,政府从辽宁各地农村招工,许多农民走进城市。他们的劳动方式变了,但生活习惯依旧,在文艺欣赏方面,不爱听书,爱看“蹦蹦戏”,即现在的二人转。既然蹦蹦戏受欢迎,郝赫的父亲郝庆国就决定转产,把男旦六菊花接进福海茶社,蹦蹦戏果然大受欢迎,茶社天天爆满。

国民市场里有家小电影院,所谓“小电影院”,是和大电影院相对而论的。那时管正规电影院叫“大电影院”,穷人看不起大电影的,小电影院便应运而生。

这家小电影院与福海茶社斜对门,面积不足20平方米,地上摆放着30多个小马扎,西边墙上挂着块四尺见方、皱皱巴巴的白布,就算是银幕了,一台老式放映机哗哗啦啦,动静挺大,就这条件却场场爆满。因为进入大电影院得花3角钱买一张门票,到小电影院只需2分钱。

把门的负责收钱,同时兼任解说员,因为所放电影都是早年出品的无声片,像《卓别林大闹法庭》《陈查理大破隐身盗》《火烧红莲寺》《十三妹》等,观众看电影,光见画面,没有声音,有时候看不明白内容,为了招揽观众,把门的就兼任解说员。因文化不高、水平有限,解说员把《十三妹》说成了《玉堂春》,笑话百出。

国民市场里的两家小人书铺

福海茶社东邻是同兴书局,开业很早,书局掌柜大号邢永魁,人们便把同兴书局叫“老邢家小人书铺”。邢大爷很有文化,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属于学究型人物。由于他是老资格的书局掌柜,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与上海的几家书局有业务往来。他曾多次亲临上海购书,并结识了几位连环画著名画家。邢大爷对郝赫说,小人书有四大画家,沈曼云笔法富贵,严绍唐笔法刚健,陈光镒(yì)笔法柔和、钱笑呆笔法活泼,至于别的画家就都不够份了。郝赫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邢大爷的女儿、他同学邢淑娟大姐帮借的字书《洋铁桶的故事》,内容讲述了某抗日英雄说话大嗓门,好似敲洋铁桶,他在军师李四哥的协助下,消灭了许多日本侵略者。

在邢大爷的支持下,郝赫看了不少通俗读物,大多数是武侠小说,如《七剑十三侠》《火烧红莲寺》,还有还珠楼主的《蛮荒侠隐》《长眉真人传》《蜀山剑侠传》,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江湖怪异传》等。

与同兴书局并列的是张绍勋的纯贞书局。按说,同兴书局和纯贞书局的两位掌柜年龄仿佛,社会经历也差不多,可两家书局的环境却大不相同。邢大爷是个古朴人物,他的书局也是古香古色。张大爷紧跟时代潮流,他把临街的窗户换成大块玻璃,屋里显得宽敞明亮,座席不是长条板凳,而是换成了靠椅。纯贞书局环境虽好,上座率很高,张大爷却不满足,他仍在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又把门脸上的那块大玻璃改造成了广告墙,贴上了花花绿绿的小人书彩色封面。同时,他又自己绘制各种图案,贴在门口的墙上,以此宣传重点书目。

国民市场有十几家小人书铺,别人的书铺都是单本小人书,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孩。小孩们看书愿看单本,一分钱看一本,故事完整,看完拉倒。纯贞书局却购进一批多本书,有沈曼云的全套《封神榜》、严绍唐的全套《三国演义》等,这些小人书都多达三十几本一套,别人笑话张大爷开书局外行,张大爷笑着说:我这不是给小孩看的,是给大人准备的。那时电影票、戏票都是三五角钱一张,国民市场是穷人聚集的地方,天天看戏、看电影谁也看不起,这些穷人都没受过正规教育,阅读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看字书费劲,不如看小人书痛快。别的小人书铺都是儿童读物,成年人没兴趣,唯独纯贞书局,柜台上摆出大部头,花上几角钱,就能看完全套的《三国演义》《封神榜》,何乐不为?张大爷的招法果然奏效,别的小人书铺都坐着小孩,他的书铺却常常坐满成年人。

为了更好地笼络成年人,张大爷又把影印的电影小人书摆上了柜台。这种小人书不是画的而是照片,每页照片都是一个镜头,蓝色的,把这些镜头连续起来,再加上文字说明,就是一部电影故事,如《万家灯火》《马路天使》《我这一辈子》《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这类小人书最受成年女人欢迎,花上几分钱,就等于进了电影院。成年人的介入,使纯贞书局的业务蒸蒸日上。

除了小人书,张大爷又在字书上下功夫。他让传统的武侠书、袍带书退居二线,摆在不显眼的地方。明显之处摆上了《夜深沉》《秋海棠》《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还有中国侦破小说《空山不见人》《神鹰飞起来吧》《列车上的无名女尸》,外国侦破小说《绿锁链》《红色保险箱》《一颗铜纽扣》等。再后来,当代文学名著《红日》《红岩》《红旗谱》《苦菜花》《创业史》《艳阳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小城春秋》《铁道游击队》等书也都出现了,一经摆上柜台,立刻成为青年学生的抢手货。在国民市场,张绍勋的地位是别人无法超越的!

在张绍勋的鼓励下,郝赫读书甚丰,四大名著自不必说,讲史、武侠、言情、神怪、侦破、传奇、现代红色经典,甚至医书、卦书都看过,纯贞书局的书,郝赫几乎读个遍,少说也有500部。

国民市场的老街坊邻居

在郝赫的记忆中,他的那些老街坊邻居命运各异,都挺有故事。

如张家煎饼铺本来生意挺红火的,后来因为卫生检查不合格被挂了“不干不净,吃了得病”的黑牌,最后黄铺,搬离市场,不知去向。

小电影院的老掌柜得了怪病,吃喝正常,行动无碍,就是认准了种地。小巷无地可种,他就在自己的房顶上种。他家是平房,房顶没挂瓦,没烫沥青,只是铺着几层油毡,压上几块砖头。老掌柜不辞辛苦,搬来梯子,往房顶上运土,种上苞米,时不时还上房铲地、浇水,谁也拦不住他。结果,苞米长出来了,房盖也塌了!后来听说老掌柜太爱种地,全家搬到农村去了。

那时,郝赫家的小房对外出租,四人合租,一个修电器的、一个修钟表的、一个镶金牙的、一个蒸包子的,这四家“企业”各租一角,开业之后,买卖都很兴隆。冬天在屋子中间点个火炉子,顾客多时,小房几乎没有落足之处。蒸包子的王叔仁义、同情穷人,虽然自己做的是小本买卖,但给自己定个规矩:凡是70岁以上的老太太,领着7岁以下的小孙女来要饭,他就白给俩包子。

有个叫周凤岐的,没事就来“四匠人”小房看看,有的时候,修钟表的、修电器的忙不过来,他竟然敢接活,修什么像什么,谁也不知道他是啥时候学会的手艺。周凤岐还敢接大活,钟表匠都不敢接的高档名表,如“劳力克斯”(后来叫“劳力士”),他都敢接、敢对缝,人们赞佩周凤岐有大将风度,管他叫“周大将”。镶金牙的陆良爱占便宜,经常借镶牙把本属于顾客的一些金渣子、金末子偷攒下来,一次甚至将顾客带来的一根金条切下一块,足有3克,后出了事,连夜逃跑,不知所终。陆良留下的活儿,被周凤岐接了。周凤岐不仅会修钟表,还会镶金牙,保质保量,态度认真,而且讲究信誉,手脚干净,给顾客镶完金牙,还把剩下的金渣子、金末子都熔化在一块,变成一个小金疙瘩,如数交还顾客,名声极好。凭这份手艺,周凤岐后经培训进了公立医院,成了正规医生,有了不错的归宿。

1985年,国民市场整体动迁,居民搬到崇山东路的工会大厦附近。郝赫本想给开办纯贞书局的张绍勋办八十大寿,可惜张大爷提前去世,没张罗成。开同兴书局的邢大爷先下乡,后回城,为排解寂寞自己开了个小修鞋铺,1984年春节病逝,临终没见上郝赫一面。

随着老一代人的纷纷老去与谢世,国民市场的往事已很少有人提起了,像沈阳城内许多消失的老地名、老建筑一样,仅留下一抹令人感怀的岁月投影。

作者补记:

沈阳地面的不少老建筑、老地名,已经消失了。消失的不仅是建筑与地名,也远去了每代人根植内心的光阴记忆,如沈阳北站附近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存在的“国民市场”。

曾家住国民市场的辽沈曲坛名家郝赫先生,将这段记忆写进自己的回忆录里。郝先生笔下的街坊邻居,没有高大上的风云人物,就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开小饭店的、放电影的、卖包子的、镶金牙的、经营小人书铺的……那些人的面貌特别真实,因为和我们一样都是名不见经传、在命运轮回里悲喜浮沉的小人物,所以重温那段逝去的光阴,心头别有一番人性的温暖。

在曾经的国民市场的邢家、张家小人书铺,那时能看到当时四大小人书名画家的真迹:沈曼云笔法富贵、严绍唐笔法刚健、陈光镒笔法柔和、钱笑呆笔法活泼。

那时的生活挺清苦,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在大时代奔腾不息的潮流中品味人间酸甜苦辣,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也讲道义,比现代人更重感情。

郝赫先生乐写“小人物”,小人物的故事同样是波澜历史的精彩章回,应该记录,值得缅怀。

最新百姓生活
  • 90后研究生手绘沈阳“书店地图”引爱书人士共鸣05-17

    作为标准的“书虫”,小杜每个月都会拿出生活费的一半用来买书,而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也大都扔在了书店里。对于手绘沈阳书店地图的初衷,杜万鹏说,一方面沈阳的书店基本上……

  • 沈阳首个智能化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投入使用05-17

    8月20日,沈阳市首个智能化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浑南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全链条、全流程、全周期智能管理,确保……

  • 快速路推动沈阳城市能级跃升05-16

    来源时间为:2024-05-16顶推施工如同“蚂蚁搬家”。激战正酣的文大路跨公路桥施工便是如此。“跨线箱梁常规采用支架拼装工法,但文大路跨公路桥所跨越的三环绕城……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