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企业单位 > 正文

会战红色家谱:被特殊保护的“修泵专家”

发布日期:2022/5/17 1:08:20 浏览:114

来源时间为:2022-05-07

禹老有着知识分子的谦逊,他说自己在那场大会战中过于普通,以至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故事,恐让记者失望;他还有着科技工作者的严谨,他描述的每一个专业性的环节,都能让一个门外汉听得明明白白;禹老还有着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惊人记忆,他不用借助于任何书面记录,就能把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年份说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得益于他长期不懈的动脑、用脑,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1963年9月,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禹克智,和200多位同学一道,被分配到正处于火热石油会战中的大庆油田。他学的是矿厂机械,对口去了当时的采油指挥部维修处机修站。

吃顿猪肉累到腿发酸再次踏上这块熟悉的土地,对于早有心理准备的禹克智来说,那荒凉艰苦的生存环境,并没有让他产生任何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他踌躇满志:世上的事儿都是干出来的,年轻人能遇到这样一个机会成堆的创业年代,甩开膀子干吧!之所以说他再次踏上这块熟悉的土地,是因为早在1961年春天,禹克智还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期间,学校安排的一次实习,就让他第一次来到了石油会战初期的大庆油田。禹老说:“我当年实习的单位,是钻井机修部。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和师傅一起去钻井一线维修出了毛病的机械设备。“那时,食宿条件特别艰苦,我们住在棉帐篷里,没有床,连通铺也没有,就在铺了红砖的地面上,垫些羊草,上面铺上褥子睡了好几个月。那种潮冷,通过褥子往上返,虽然帐篷里生着火,但被子里怎么也热乎不起来。好在那时候年轻,火力壮,也没落下什么毛病。“吃这么说吧,当时奋战在一线的石油工人都吃不饱,更别说后线的维修人员了。年轻力壮,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最难逾越的困难。好在当年我们前往一线维修设备时,常常经过一个叫做星火奶牛场的地方,在这儿,能买到牛奶和奶糖,算是那个年代最高级的营养品了。“老话讲: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当口,不仅是大庆,哪都一样,吃不饱,没油水,是常态。“我记得那年过五一劳动节,钻井指挥部机修部杀猪犒劳职工。当时我们在运输北站干活,就为了吃上这口肉,从运输北站所在地标二村出发,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现在中七路附近的钻井机修部食堂。“到了地方后,我们虽然累到腿发酸,但品着久违的肉香,大家心里还是说不出的美。”

骨干阵容拆装“大家伙”石油会战期间,发生过一件对于现在来说,仍意义重大的事件,那就是一把火烧出岗位责任制。但很少有人知道,岗位责任制中还包含八项制度,即岗位专责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质量负责制、设备维修保养制、岗位练兵制、安全生产制、班组经济核算制。今天,禹老讲的故事,就与其中的设备维修保养制有关。“那是油田首次对大型离心泵进行保养检修,引起了当时许多领导的关注。在检修期间,当时的油田主要领导曾先后三次来到检修现场了解情况。”禹老说。“那个离心泵是沈阳水泵厂特别为大庆制造的。经过使用单位一保、二保的强制保养之后,到三保时,因为技术要求高,对于使用单位来说,难度太大,只能交由我们机修厂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保养检修。“拆装这么个大家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为了让这个油田‘首次’保养检修工作顺利进行,机修厂组建了一个超强的骨干阵容队伍,几乎把厂里所有的技术大拿都揽在了一起。虽然手上有图纸,但与实际相对应,还是有些许的误差。“这次离心泵的‘解剖’,一来,是为了强制保养的需要;二来,我们也想通过拆装的全过程,认识其内部的‘器官’构造,为之后的泵修工作积累经验。“我们的拆解工作细到分毫,拆前用卡尺量好各零件之间的间隙,然后把一个个零件对照图纸拆下,对每一个部件的磨损程度进行测量,编号,一一做好记录,按要求进行技术性处理,并按顺序,进行一字式摆放在布上或木板上,不让零件与地面直接接触。”特殊“保护”妻子难如愿“为了不影响一线的生产,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保养检修任务,参战人员不分年龄大小,都吃住在检修现场。我们中的许多人,整理收集数据资料,常常到天亮才躺下休息一会。经过半个多月的攻关,我们对离心泵整个构造和内部系统都已经熟悉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这也为我后来成为‘万能泵修专家’打下了良好的底子。”经过这次历练,禹克智和他所在的机修厂一下子声名远扬。好多单位遇到泵修难题,都上门请教,甚至带着问题泵来现场学艺。泵修得多了,一通百通,禹克智成了当时采油系统重点人才加以“保护”。这一特殊“保护”,让一直夫妻两地分居的他,没能随了妻子的愿望,调回北京,反而是让在北京工作的妻子来到了大庆。禹老说:“我原本是有机会调回北京或是大港油田的,这样最起码能离在北京当老师的妻子更进一些。可是,每到有这样的机会,领导总是找我谈话,劝我留下来,因为这个岗位更需要我。领导这么看重我,给我提供了许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怎么能不顾一切抬屁股就走呢,就这么着,两地分居的事一拖再拖。“妻子一看,我这边调走的可能性不大,又不能总把我一个人留在大庆,就毅然决然地从北京调到大庆,结束了我俩这段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在大庆安了家。”禹老对记者说,他对那场大会战有很深的情感,和油田一起成长,他长了本领,有了名气,并享受到了如此美好的生活,他觉得非常知足。红色传承:有一种奉献叫倾囊相授

讲述人:禹倩(禹老的女儿)父亲和许多大庆的科技工作者一样,有一种不服输、不怕困难、勇于学习新知识的钻劲儿。在会战年代,他和同事们研究泵修工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退休之后,为了把自己的所得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他不辞辛苦,汇集成书,并受邀办班,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倾囊相授。他还为学生建起一个咨询群,随时毫无保留地解答学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深受年轻人的爱戴。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在大庆成长起来的油二代,传承父辈们不图所取、倾囊相授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助力学生们走向辉煌。记者伏虎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