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沈阳 > 百姓生活 > 正文

挽救购物狂读读消费心理学

发布日期:2016/8/15 9:38:44 浏览:374

11月12日零时,2015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全天的交易数字,定格在912.1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59.7。一个原本被网民们附以“光棍”意味的日子,生生被商家炒作成了购物节。在网上,许多网友一边嚷着“剁手”,一边嗖嗖地往购物车里添加宝贝,还有许多人买完东西后,一算自己的信用卡账单,嚷嚷着自己“月光”。

商家为什么热衷于打造各式购物节?消费者为什么总有头脑发热抢购商品的行为?消费心理学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许多书籍都在试图帮我们整理出一个头绪。

打破相对怪圈

别被不相干的价格影响

打开双十一的网店界面,遍布着各种应用了心理学的营销策略。女孩陶陶,想在网上给妈妈买一种保健品,网店的介绍是这样的,30粒49元,60粒125元,还有一种加量装,60 30粒,也是125元。陶陶没有犹豫,直接选了第三种。如果她读过《怪诞行为学》,也许能看出来,这就是一种营销手段。

作者丹·艾瑞里提出,消费者喜欢比较和攀比,为了避免掉入陷阱,我们必须要打破相对论的怪圈。拿陶陶的例子看,网店的第二种商品,60粒125元的,是商家故意设立的诱饵,基本不会有消费者去买它,但因为有了它,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第三项购买。“如同有些酒店,把最高价菜价定得很高,人们基本不会点,但是转而会去点第二贵的菜。就是加入了那个陷阱的比较,引诱人们去选择同类的性价比高的产品。”

面对相对的诱惑,消费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比较的范围,离高消费高价格的比较远点,面对特别大的优惠,你首先应当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

跳出免费陷阱

你真的需要它吗

沈阳小伙大博,在一家专营调味料的网店买了199元的东西,酱油3瓶、陈醋3瓶、料酒3瓶,还有黄豆酱4斤、辣酱4斤……妈妈说,这些东西两年都吃不完,面对订单,他也觉得有点晕,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地购买,“也许是网店的优惠力度太大了,满168元包邮,满299元减100元。”大博说,“我原本只想买1瓶酱油,一瓶醋。”

其实,人天生就对“免费”没有免疫力。就像很多电商书店,你本来只想买一本25元的书,但是网站打出“满59免运费”,于是你就会买一本原本你不需要的书,为了享受这个免费待遇,虽然只省了5元钱。

丹·艾瑞里说,“免费的最大问题在于,他引诱你在它和另一种商品之间进行挣扎,最终做出非理性的决定,买了有免费赠品但是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东西。零这个价格在影响人们的决策中,独一无二。”

《最好用的101个经济法则》中提到,有的信息粗看之下似乎是免费的,实际上经过了解后发现并不是免费的意思;或者可以解释为免费后面隐藏着某种诱饵,还可以理解为不要期待不付出代价的免费东西。就像“免费的奶酪只存在于捕鼠器上”的谚语一样,对免费的东西保持警惕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同样,要想摆脱被免费的引诱,需要严肃地问自己,买它真的划算吗?

不做“仓鼠”

“囤货”消费不可取“我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购物欲,看见便宜就想占,这种心理怎么破?”大四女生王玉彬说。这个双十一,她买了一个台灯,一个坐垫,一个保温杯,一套床单枕套……将近20件商品,都不是必需品,拿保温杯来说,她寝室的柜子里,至少还有两个新的。“还有半年毕业,我都不知道怎么把这些东西运回家去。”她苦恼地说。

同样苦恼的还有小米。自从生了宝宝,她爱上了囤货。如今家里已经有够孩子用1年的纸尿裤,够喝1年的奶粉,够吃一年的菜泥果泥,双十一那天,她又囤货了。“我感觉自己就像只仓鼠,只有买买买,心里才有安全感。”她说。

也许,王玉彬和小米该读读《断舍离》这本书,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买东西之前抛却价格因素,仔细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见到有免费活动的电商网站也先冷静下来,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要买东西,消费是为了用,如果为便宜,为囤货而买,那就失去了意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魏雯

《挽救购物狂读读消费心理学》相关参考资料:
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从众消费心理、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重庆购物狂、购物狂、购物狂 新闻、我为购物狂 新闻、我为购物狂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